這幾天剛好在英國版Vogue上讀到一篇有關卡地亞Caritier名之為LOVE手環的故事,覺得十分有趣就順手寫來分享一下。
首先,這支舉世聞名的卡地亞手環-LOVE,就我私心揣測,應該會是任何一個如果喜愛配戴珠寶首飾的女孩(或女人)非常終極想要的一個品項,這個私心揣測其實一點也不瞎,因為卡地亞手環向來是位居Google關鍵字搜索排名前段班。除了是卡地亞成功的銷售策略–以愛之名的形象,所有令人著迷的廣告都在告訴你: 你刷的不是珠寶,是愛! 或是再加上許多名人加持經常配戴曝光之外,手環的造型本身也非常簡潔洗練經得起時間考驗;再加上這幾年卡地亞為了推動年輕世代配戴珠寶也順勢推出幾款LOVE手環的輕量版,LOVE系列裡手環最低起跳價美金$4700(約台幣14萬元),戒指起跳價約US$2170(約台幣6萬5千元),以這樣的價格買一個1847年創立的頂級珠寶品牌的經典設計而言並不能說貴,但是值不值得就看個人的想法。想想看,這個需要另一個人用螺絲起子為你戴上/摘下的手環,拴上的可不是一支小螺絲,這是拴上你的愛與承諾哪!這樣肉麻又雞皮疙瘩掉滿地的愛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吧。
有圖有真相,先來曬幾個卡地亞的手環圖,確實賞心悅目。



許多人不知道這其實已是1969年的作品了,堪稱是骨董級設計然而卻一點也不老氣,反而更像是極簡風格主義的設計,其實這正反應了當時的時代氛圍,1960年代的紐約正面臨著性解放後的自由奔放,在當時的社會氛圍,配戴珠寶是為了彰顯社會地位與財富,然而這隻手環不僅是中性的設計,也訴求可以作為天天配戴的首飾,這個大膽的設計在當時挑戰了傳統的珠寶規則,也隱約的迎來了輕奢華珠寶時代(casual jewelry)的到來。很多人也不知道這支手環是出自一位男性設計師之手,Aldo Cipullo,也是在1972年設計出螺絲造型珠寶Juste un Clou系列的同一人。當時的他活躍在紐約的社交圈,也因著設計出傳世的LOVE手環因此在珠寶界留名。Cipullo是義大利人,出生於珠寶世家,成長於羅馬的他深受美國文化影響,一直夢想要去美國,而他也終於在1959年踏上紐約的土地,與當時的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等人結交,不僅活躍於紐約的社交場合,同時他也開始為Tiffany工作,並為該品牌的設計帶來嶄新的雕塑觀念。
另外這是卡地亞1970年與當代的LOVE手環廣告,這樣以愛的名義行銷的珠寶廣告,讓你心甘情願掏出美金4700元(或更多)。如果不是手環,應該也願意買LOVE婚戒。不過,眼尖的讀者可能會發現,當年的愛情起跳價是美金250。


鮮少為人所知的是這支以愛為名的手環設計靈感是來自於一段令他心碎的分手,在真實生活裡Clpullo經歷了一段令他痛苦的分手事件,根據他本人的說法是"我非常難過,我想要擁有一個東西是別人無法奪走的。我一直在尋找一個象徵愛的永恆標記"。令人意想不到的是,Tiffany並不喜歡這個手環的設計,所以Cipullo才轉而向Cartier提案。
我想這成了歷史的大轉折,就像是Lego當初沒有買下micraft而落下日後無法彌補的遺憾。這有點跳tone了,回到主題,我想Cartier在當時也遇到了需要轉型的陣痛期,需要一些有別於傳統高級珠寶的作品,這件設計推出後爆紅,當時的名人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為其宣傳,蘇菲亞羅蘭(Sophia Loren)與摩洛哥的卡洛琳公主與當時的許多演員、名人等都紛紛配戴,直到今日,還是有許多名人不分男女都擁有一支或多支LOVE手環。不管是不是業配,總之,這樣的行銷手法讓這一圈手環紅了,炸鍋爆紅!! Cipullo陸陸續續為卡地亞設計多款珠寶,為二十世紀的珠寶世界留下屬於自己的輝煌戰果,48歲英年早逝。
卡地亞Cartier與寶格麗Bvlgari是我非常喜歡的兩個珠寶品牌,1847年創立的卡地亞與1884年創立的寶格麗都有其歷史的傳承與品牌價值,當然最重要的還有過人的工藝與對製作高級珠寶時的細節與寶石選用的堅持。經常為客戶設計珠寶的我當然也需要一些啟發與靈感。靈感不會憑空降臨,抄襲也難成風格,這幾年的實務操作下來,我了解到自己的喜好不等同於客戶的喜好,甚至驚訝得發現其實也有許多人竟然也不喜歡卡地亞等大品牌。不喜歡的原因有很多,有一部分是大品牌的經典款太過經典,意思是經典到太特殊,品牌形象太顯著,例如卡地亞的豹頭或是寶格麗的蛇形。憑藉著3D列印的幫助,客製化珠寶變得非常務實,做出這些經典款並不是太難的事,但終究也就淪為抄襲沒有設計的過程,所以我通常也不鼓勵客戶訂製抄襲款。但是,這些大品牌珠寶的工藝手法永遠是我們需要學習與崇敬的地方,他們的珠寶無論價格高下每一件從細節看都值得讚嘆與仿效,而細節的處理通常就決定了一件珠寶品質的高低。
我自己喜歡配戴硬式手環,覺得更能彰顯獨立與個性,當然隨著年紀增長也逐漸感受到鑽石永恆的魔力,同時也隨著心態開放更能設計出更多不同的設計,也因為有3D繪圖與3D列印的設計與自製能力,為客戶設計珠寶時,同一款設計可以列印出多個模型讓客戶挑選,這實在是傳統珠寶商或是追求一致性與量產效率的連鎖事業無法提供的有感服務。製作客製化珠寶的過程就像是與客戶一起完成一個故事,經由客製化珠寶的製作,我聆聽了別人的故事,用珠寶參與了他們部份的人生,這真是始料未及的美事。
早期我曾經為好友製作過一支硬式手環,多少帶著實驗性質,由於找不出更好的開關設計所以也只能向卡地亞"致敬",這麼幾年下來她還是帶著那一只手環,我心想,如果現在再做一次,肯定能在細節處理得更好,但這麼多年了,我依舊沒有想出更喜愛的開關方式,讓我再次讚嘆卡地亞50年前的設計是永遠的經典。
想看更多我們的作品請點擊這裡。



Credit: 部分內容節錄自British Vouge雜誌,照片取自Cartier官網與網站。